大學畢業典禮那一天,文學院的院長在撥穗前,告訴所有的畢業生「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這句話來自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先生。那時候的我並不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只感覺流浪這類的字句聽起來好似很浪漫;並且也未想及這句話跟我後來所選擇的職業--華語教學,產生了莫大的關係。
林懷民先生發起了「流浪者計劃」,徵選台灣青年藝術家出走台灣,打開視野,贊助機票與獎助金,鼓勵年輕人獨自去旅行,與世界和自我對話。
中華民國政府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僑委會與外交部、國防部、教育部、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國家安全局共同合辦「萬馬奔騰-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劃」,徵選青年人才赴美培訓,使具備國際視野及國際事務能力,增進學員對政治、外交、戰略、文化及僑務等涉外事務之接觸與瞭解。
有別於分配到美國各地的國際事務組與啟發培訓組,華語文組在維吉尼亞州的喬治梅森大學進行為期五週的華語教學培訓課程。這是我第一次走進美國的大學校園,踏進一個曾經只在電影或想像裡的教室,這是一個多向互動與溝通的課堂,不斷的問題討論像泡泡一樣啵啵啵地此起彼落,非常熱烈。
也參與星談計劃(StarTalk)學習多媒體教學(這是由美國國務院、教育部、國防部及國家情報局等單位,共同參與設計及執行的,是美國政府推動「國家安全語言專案」的一部份),更珍貴的是在這計劃與來自各國的語言老師互動。另外,與美國外語教師協會、中國大陸的孔子學院進行交流、到夏令營進行實地教學。我想這就是走出台灣的意義,拓展專業能力,充實自己,知己知彼。
此外,華府僑教中心安排了「海外青年文化志工培訓計劃」與「海外華僑青少年夏令營」,讓我們實際接觸了華僑教育,看著這些中文不太流利甚至從未回過家鄉的孩子們,努力學習台灣的文化,跳著電音三太子、拉扯鈴、唱著中文歌,還有那些來自台灣老師,帶著一身豐沛的文化與傳統技藝,遠渡太平洋而來,在這裡,無關島內意識形態的種種爭辯,一切都只為了傳承與尋根。
華府僑教中心外的台灣石雕,來自台灣各地的我們指著自己的家鄉。
在他鄉的另一種學習是生活,比起旅行,把自己放在另一個陌生的國度過日子,更吸引我。有的時候你必須用最快的時間在新環境裡上手,如何搭公車、哪一家超市最便宜、難以計算的稅、哪一家餐廳今天半價........有的時候又好像可以抽離出來,當一個觀光客,漫步在小鎮裡(畢竟很少有美國居民會在路上走吧),享受比北緯23.5度還多幾個小時的白晝。
美國國慶那天,我和室友們一起去看小鎮舉辦的國慶煙火,和當地居民們一起坐在草地上野餐,聽著樂團的演奏,模仿大家把右手貼在心臟聽著眾人齊唱美國國歌,這種感動,是因為貨真價實地在另一塊土地上生活。
與小鎮居民一起欣賞美國國慶表演與煙火,天黑前在草地上野餐。
跨文化交際與國際視野亦是華語老師所需具備的能力,僑委會及僑教中心為學員們安排了駐點實習,拜訪了許多單位:國會圖書館、國會山莊、航太博物館、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大教堂、海軍官校、雙橡園以及駐美代表處。
雙橡園與駐美代表處是一般觀光客較不容易接近的地方,而這也是最讓我動容的兩個地方,雙橡園曾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因為中美斷交,中華民國政府緊急以二十美元賣給當地民間組織,待情勢穩定後方才以兩百萬美元購回。雙橡園就像一部中美外交關係的歷史。在駐美代表處,與副代表與各組組長們對談,因為這樣難得的機會,讓我們零距離地認識「外交」,瞭解這些離鄉背井的外交人員的職責、瞭解台灣的立場與國際地位。聽著那些故事,我的心底充滿對歷任大使與外交人員的感謝,敬佩他們堅定不畏難的努力。
雙橡園裡大使接待外賓的大廳與座位,模擬與想像一場外交對談。
“Move beyond your comfort zone, and be
flexible”這是課堂裡老師分享的一句話,「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並且讓自己能屈能伸」。這個夏天,我離開溫暖的小島,經歷了課程與生活的挑戰,也蒐集不少旅途上的風景和故事。雖然每天都累到不行,但卻很快樂地做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華語教學;擁有一方小天地-在自己的廚房學做菜、在客廳和室友們討論著人生藍圖;自己蒐集資料讀地圖,完成一趟一個人的旅行;當然還不忘學習友善與分享。
能夠擁有這樣的自由與寬廣的世界,我想這一定是人生中美好且理想的一段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